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21年3月

我四岁就当了小叔,家人之间能在这个年龄达到这个辈份,我算是一个记录。然后我帮大哥的小孩摇摇篮,我大哥给我买玩具。之后,我真的是看着家里每一年都有新成员,从不间断。真正是人丁兴旺,据说父亲后来回到中国乡下探亲,乡里的人听到父亲在南洋的大家庭,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的。有时候,我回想父亲一个人来南洋,没有家人在側,能够在异乡开枝散叶,就是一种成就。这种繁衍的概念,在农耕社会,特别强烈。只有人丁旺了,才能够有劳力的支援。才有扶持,才有所依。更何况在遥远的异乡,给孩子创造一个大家庭,想想,也觉得父母亲真的了不起。

我是喝母乳长大的,然后喝奶瓶也喝到小侄女诞生。或许是最小,又和前面的哥哥姐姐相距,从小个性就内向、怕羞,也爱粘母亲。这种个性在一个成员如此多的家庭是很奇怪的。我就是一个典型的妈宝,睁开眼见不着母亲就是哭,所以也得了一个外号爱哭包。自己后来念心理学,也会研究一下自己的原生家庭,还有自己所处的位置。当然西方心理学排不到一个家里徘行第12位的孩子的个性。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很依赖,自我意识也很模糊,基本上就活在很多人的影子里。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前面已经有了11个样板,这个最后的,总是会匹配上前面某一个的个性。可是生命其实很神奇,它也不重复,所有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自己是不是因此想要活得不一样,真的也没办法解释。总之小时候,就是一直围绕着母亲。我可以想象自己就是一个跟屁虫,跟着妈妈的屁股到处走。一看不见母亲就哭。而且我很怕生。只要有陌生人来了,就想要躲起来。小孩怕生很正常,但是一个大家庭的小孩怕生就很奇怪。偏偏我就是那个在大家庭里,又怕陌生人的孩子。

记得大姐莲花也是在1977年结婚,大姐出嫁时,我怕的不敢出来拿红包。等到大姐出门了,才敢出来见人,还夸夸自己只是怕羞而已。大哥也爱作弄我,常爱拿我的头型开玩笑。因为我的后脑特别突出(或许是因为常常侧着睡),所以常取笑我说里面是不是有一颗蛋。我是半信半疑,但是就觉得自己有点不正常。这个成长的经验也让我明白,小孩是分不清真实和玩笑的。我有一段时间很怕见大哥,因为觉得自己头壳不正常又会被他发现。还好后来念书聪明,头大又好像成了优点。大哥反过来夸我,应该是头脑比人多,所以特别好使。不过真的不要和小朋友开玩笑,因为他们傻傻分不清。

我是比较自在独处,常常都是一个人游戏。脑海里会有很多角色,很多场景,我觉得这个能力,在某种程度上有开发了我的大脑,丰富了我的想象力。但是看在当时大人的眼里,就会觉得我有点神经,时常自言自语。其实也难怪,五岁之前,我没有接触任何读物,任何电器,任何训练,整天就是与猫狗鸡鸭游戏。或许因为这样,当我开始学习时,就能够顺应人的天性,学习的非常迅速。看看现在的孩子,觉得自己生长在那个年代,还是非常幸运。

平行时空大事记: 1977年,联通半岛的南北大道(PLUS)开始兴建。同年,大哥买了一辆汽车7680,但是我最远也只是去到实兆远,不过终于看到了红绿灯。

图:张家的第一辆车,AAC 7680,车上的小孩是谁,至今没有人能够确认,众说纷纭。

Read Full Post »

脚车是我小时候的主要交通工具。它们的种类多样,而且有大有小,有男有女。且待我详细说明。大脚车是父亲私人专用,它的体积大,而且后座也是特别宽。我坐在后座是可以盘腿那种。平时也是用大脚车来载一包包的椰渣(主要用来养猪)。而且大脚车停靠不易,因为它体积大,并不是一般脚车般用斜靠的支架(我猜你不知道这个支架方言叫什么?),而是用三角的支架,需要把整辆脚车撑起来的那种。如果力气不够,是无法将它拉动的。

小脚车就是比较迷你的,青少年的高度,比较轻巧。但是因为轮子小,踩踏起来很耗力。如果是近距离的地点,用迷你脚车还可以。男脚车是一般的脚车,但是有上管。它的构造和现在的运动脚车类似。只是骑它时需要跨过上管,比较不雅,因此不适合女生骑。大概是这个原因,所以这类脚车又被称为男脚车。谈恋爱的男女骑这类脚车也很适宜,因为女生可以斜坐在上管,让男生载送,看上去就很浪漫。当时候有些文艺电影就时常出现类似骑车的情景。不过,首先是男生骑脚车要够稳,不然踩翻车,就浪漫不足,丢脸有余。

另一种脚车是没有上管的,女生骑起来也比较优雅,所以也称淑女骑。对初学者来说,女脚车比较容易上手,因为没有上管的阻碍。如果个头矮的学脚车用男脚车的话,那个姿态特别古怪。因为跨不过上管,所以半身需要穿过上管下方,一只手紧抱着车的坐包,另一只手握着手柄。整个人仿佛悬挂在脚车的一侧,但有趣的是,脚车不翻,还骑得走。我就是这样学会脚车的。

另一种交通工具就是舢板(sampan),一种木制的小船。早年,很多运输的方式都是靠船,靠舢板,因为大船只无法靠岸,所以需要靠舢板来接驳。我懂事后,只知道家里的舢板是用来捕鱼或捕蟹,甚少拿来做运输。这种舢板最多只能够乘坐三个人,更多的话就可能会沉船。当然,沉船在讨海的日子是相当普遍的事,只要把水滔干,又一样可以出发。虽然这样,还是需要精通水性,不然会有生命的危险。而我们这一家,几乎是走路和游泳都同时间学会,以致七哥喜平一直以为游泳是每一个人的基本能力,好像走路一样。后来,我发现我们是对的,因为在希盟执政的时期,当时的教育部长就建议每一个学生应该学会游泳,殊不知我们在半个世纪前,就已经贯彻了这个教育理念。

图:等待舢板靠岸的我(没有穿鞋),背景是椰林,还有可以看到当时候老屋的屋顶。

无论任何交通工具,最实用的还是自己的双脚,而且还是赤脚,我真的忘了小时候自己是否有穿鞋。很多时候,就是光着脚丫,满椰林奔跑。偶尔还是会被硬物刺伤,但是基本不当一回事。印象中,哥哥姐姐他们也是走路去上学的,也是要走好几公里。甚至,也没有钱买一双像样的鞋子。这个和电影“小鞋子”的情节,兄妹共穿一双鞋子的窘境有点相似。现代的孩子,吵着要买名牌鞋之际,很难想象赤足行的贫瘠。

平行空间大事记: 1976年,苹果公司创办,另一个改变人类社会通讯和使用信息的巨头。那一年,我的家里,还没有电器。

Read Full Post »

网课二部曲

(一)远航
宇宙最远的距离
是我喋喋不休的召唤
也看不见你的表情
听不见你的声音 

屏幕分开了两个世界
我堆满了资讯,你光怪陆离
通过光纤 我企图导引
你濒临失控的飞行

网线总是恰如其分的
在关键时刻被停格了时空
我 喊破了喉咙
你已经进入黑洞,飘然而去

(二)招魂
升坛
寻找漂泊四方的游离
开天眼 张风耳
急急如律令 考试已逼近

通灵的线路
被下了咒语
仿似被网魂上了声
被拖着噎着 语音不清

顽童现身在屏幕另一端
封了天眼 
随着口令起舞
释放从来不敢在课堂上的放逸

一声叱咤
是天后娘娘驾到(啊!母亲)
拂尘一挥  顽童俯首 
双眼呆滞的 
      回到屏幕前 
               听令

Read Full Post »

上一回提到因为没有电冰箱,所以食物的处理也成了一门学问。要如何让多余的粮食保存下来,是父亲的拿手绝活。从螃蟹到鲜鱼,从萝卜到青菜,都是可以转化的食物。简单的,就是鲜鱼变咸鱼。在鱼获多到吃不完,也卖不完的情况下,就可以在劏杀后用盐腌制,然后再晒干,就能制成咸鱼。晒咸鱼的时候,除了挂着晒,也铺在门口的细沙上晒。一整片的铺陈开来,场面极为壮观。当然,有时候晒干的速度不够快,很容易生虫。不过生虫的咸鱼还是可以吃的。只要咸鱼够干,就可以将虫甩出来。咸鱼油炸后,还是很香脆的。

咸菜的处理就需要大瓮。青菜在清洗后,晒干。然后加盐,在放入瓮中。叠放满后,要压上大石头,然后再封盖就可以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交给时间。青菜转化的过程会产生汁水。有时候开封取菜时,或许是因为没有完全的杀菌,以致后期咸菜汁水的表面会生蛆虫,但是我们对底下的咸菜还是一样拿来使用。现在回想确实有点可怕,但是那个年代使用这样的食物却是很正常的。

另一种食物是父亲腌制的螃蟹,啦啦(一种贝类),和小虾。这些海鲜都是生生腌制的,只是方法我已经没有印象。腌制的海鲜拿来配白粥是一绝,现在回想都觉得垂涎三尺。这种腌制的海鲜,产生的味道很难形容,咸香鲜甜,五味杂陈。只是现在讲求食品卫生,这种食物应该已经成了绝响。其实最好的食物存储,就是寄放在大自然的环境里。只要肯劳动,随便的在红树林里转一圈,就可能获得丰富的海产,鱼、螃蟹、螺、蚌,贝类等。我们真的在某种程度的意义上,是靠老天养大的孩子。如果没有大自然的馈赠,父母亲靠双手,怎么可能拉扯大12个孩子。我想南洋这片土地对很多因为饥荒逃离家乡的客工来说,这里无疑就是天堂。虽然不至于夸张到钞票长在树上,但是食物遍地可寻,这一点倒是真实的情景。

其实人对食物的熟悉也会随着时间改变。舌尖的味蕾也会因为时代而发生了变化。以前可能觉得很好吃的食物,现在吃起来,也许已经没有以前的味道。好像二姐莲叶常说父亲做的面皮卷菜豆,可能今天吃起来,就没有那个时候的好吃。还有以前我们也会自己炸椰油,通过将干椰的椰肉取出,然后加水在大锅里煮,一直将椰肉提炼成椰油。记忆中,那个椰油特别香。拿来煎鱼,特别好吃。现在就有了胆固醇太高等考虑,所以这些美食也很难再上到餐桌。

那时候煮米饭也和今天不一样。因为用柴火,所以在米粒煮开后,就会用像沙漏的大勺子将煮开的米粒捞出来,放在另一个锅里,成了饭。会剩下一些跟粥水一起烧开,便成了粥水。到今天,我还是喜欢吃有一粒粒口感的粥水,而不是煮的稀烂米糊般的粥。这或许就是舌尖上的记忆,过了这许多年,依然不会忘记食物的味道。

平行空间大事记: 1976年,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拉萨任内病逝。那一天,原本去上学的哥哥姐姐们突然折返,然后说首相死了。我不知道首相是什么,只知道哥哥姐姐不用上学,可以陪我玩,有种突然的开心。

Read Full Post »

堆肥

不是落花
一样
可以化作春泥
不仅护花
也守护那一地生机

虽然蓄意
却无阻 升华原本的残余
无私 奉献生命最后的形态
融入 大地母亲的怀抱里

犹自芬芳 在泥土里
你完成一次转化
散落  
    渗透  
片片的绿意
等待阳光
把你的灵魂
唤醒!

Read Full Post »

现代人应该很难想象没有电流的生活。而我的童年却是在没有电源的环境里度过。没有电意味着什么?首先是夜晚失去了光明,这一点我们后面在细谈。再来是所有的电器,跟我们都没有了关系。比如电冰箱,所以如何保存食物就成了一门学问。接着是娱乐,如电视机和收音机也是遥不可及。前面的文章我有提到老家有黑膠唱片播放机,那也是用电池来发电的。所以消耗电池的量很大。此外,其他电器如电风扇、冷气、洗衣机、热水器等,都与我们无缘。

当然没有电,最大的不便就是没有电灯。所以需要使用替代的能源。当时,最便捷的替代能源就是煤油(俗称火水)。记得那时的煤油都是一桶一桶买回来的(应该有10公升)。需要用时,就用一种可以抽取煤油的吸管,铜制的,手动的装制可以将煤油导出,在装到适当的灯器里。煤油灯的种类很多,比如较为暗淡的是小盏的灯,通常点在卧室,睡觉时点着的。有时如果一个人使用,也会用这种小盏的煤油灯。

另一种更大一点的,通常点在鸡舍里,给鸡取暖。有时夜晚父亲和哥哥他们出海,也会用这种灯,所以也称”船头灯”,因为是放在船头。最后一种煤油灯我们也称之为"大光灯"。灯如其名,就是会发出大光。只是这种煤灯燃点的程序很繁琐,到今天我还没有搞懂它的原理。大光灯有一个类似布作的灯芯,像灯泡的形状,只能使用一次。首先就要将它按装在灯罩里。灯罩是玻璃的,但是可以打开。灯罩里面还有一个小碟式的槽,要放进酒精。接着就是将槽内的酒精燃烧,也会顺带将布灯芯燃着。跟着就是要迅速的打气。空气会充胀布灯芯,使其亮度瞬间暴增,不输给现在的灯泡。只是时不时的,需要重新打气。如果点燃时,气拿捏的不好,灯芯就会烧毁,就需要重新换过。


左边的就是船头灯,右边的就是大光灯

还有一种能源是“臭土”(我谷歌之后发现正确名称应是电石),又称电土。主要成分是碳化钙(Calcium carbide),是一种化学物质。这一种物质遇水易燃,也是当年我们拿来点灯的能源。臭土灯就像一个铁杯子,上面倒罩着另一个较小的杯,小杯的底部连着一根细细的气管。要点燃臭土灯,先要把一块电土放在铁杯,然后用小杯罩着。接着加入水,电土遇水就会发热,放出气体,沿着小气管排出。这时,只要引来火苗,气管的尾端就会着火。只要电土没有彻底溶解,这个火就不会灭。电土的用途很广,可以让水果快熟,也可以制作竹筒炮。但是其气体有毒,不能长期使用。

其实没有电,是可以让我们更贴近自然。也会依循大自然的规律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夜晚因为没有电器杂音干扰,大自然的虫鸣或风过椰林娑婆的声音分外亲切。也因为没有光害,走出户外就可以看到椰林的夜空繁星点点,偶尔萤火虫飞过,与星空相映成趣,闪烁之光让夜晚变得诗意。没电的夜晚并不是你所想象的那般无趣。

平行时空大事记: 1975年比尔·盖茨与保罗·艾伦将他们共同创立的公司命名为“微软”。从此启动了信息技术的革命。那一年,我还在椰林里,靠着自然光,天然水,生活。

Read Full Post »

在路上

没有归途
出发
是等待下一个路口
与你相遇

错过或许遗憾
但是並不阻碍欣赏下一程的风景
分开也许难过
只是重逢依然可期

你无需同情我的漂泊
我也不会羡慕你的安逸
岁月是倒退的光幕
谁也逃不掉在路上的命运

我选择一路奔波
带着回忆和伤痛
让时间自行疗愈
让泪水将伤口洗净

下一程
或许有你
我怀着爱和希望 继续出发 
行李装载着

对生命
         满满的敬意

Read Full Post »

Older Post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