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11年1月

顽石

再过一百、一千、一万个

春夏秋冬

我依然保持不变的姿态

面对每一个

Read Full Post »

每当在成就一段弘法因缘后,对于佛友的赞叹我承认受之有愧。其实我鲜少主动参与组织性的佛教工作,更多时候是随着因缘的流动而涉及其中。自己并不会排斥组织的工作,但也不会表现更多的热诚。许多时候因缘具足,而自己的参与恰好圆满了活动的需要,我甚少会推拒或不参与。但是如果因缘确实不具足,我也不会想要消耗更多的力气,去尝试圆满其它因缘。换句话说,我确实悲心不足。

自己也曾经尝试去创造条件来完成某些活动。其过程中所承担的压力和折腾是外人无法理解。除了内在烦恼的调伏,还有外在毁誉赞弹的考验,在在检测一个人的修行功力。无可否认在压力下确实能够让一个人快速成长,但同时也会击垮一个人。一些人在办完一场活动后从此消失,也有一些人在组织服务一些年后心灰意冷,不愿在参与佛教工作。

我一直都很赞叹能够在佛教工作上站在前线的佛友。他们无私奉献,可以把自我的时空放至最低,为广大的众生创造许多的闻法因缘。可惜有些时候,这些前线的佛友在忙碌之余,却忘了腾出时间来给自己。虽然在组织里可以多闻熏习、接触善知识,可是人我是非难免发生,缺乏智慧处理就会产生许多不必要的烦恼。一些佛友虽然长期在佛教会活动,但没有了解法义,在信仰上终究停留在拜拜的层次,实为可惜。

曾经我也对那些熟读经典,了解义理的佛友缺乏担当领导的责任而感到失望。但是这些年下来,也逐渐明白个人因缘有别,成佛道上每一个人扮演的角色都不一样。重要的是,我们还有在学佛的道路上精进吗?只要这个问题的答案是肯定的,其它所显现的因缘就无需一一区别。学佛者总会在他所处的环境中产生导人向善的影响力,或许是在佛教会、或许是在家庭、或许是在公司、或许是在朋友群里。

只是更多时候脱离了同修者的环境,我们也容易丧失学佛的精进心。这个问题尤其关键,好不容易寻着一个生命的皈依处,回过身后突然忘记,那又是多么可惜的事。好比一个在茫茫大海泅游的人,捉住了一个救生圈,也知道了彼岸的方向;突然受了其它事务迷惑,放弃了救生圈,也搞乱了彼岸在何方!而同修正是在迷惑的当儿,能够提点我们的善知。

学佛是自觉觉他的修行过程。在圆满自己的当儿,也提升了助人的悲心;在助人的当儿,也在修炼自己的智慧。与其说我们成就众生,不如说是众生成就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当儿,更别忘了帮助自己,因为各人生死终究还是需要个人去了。

(曾刊登于星洲菩提树)

Read Full Post »

亲人自故乡来,决定给自己放假一周,全程陪游。

看,这就是万里长城!

这是他们生平以来第一次乘搭飞机出国。

因为我的缘故他们第一次出国,就选择到北京来。

我想若我不在北京留学,他们第一次出国会不会也到北京游呢?

这次的旅程是我跟崇精心安排策划的。重点在于让两个年纪小并且已经洋化的外甥认识中国。

虽然他们只不过是第三代海外华人。可是他们的生活早已经出口闭口只有英语,西餐,起司…..对于他们来说,汉语难学难考,能不选修最好。而中国就是一个亚洲大国,仅此而已?!也或许中国这片土地也只不过是外公的故乡——hometown。

我跟崇恳切希望这一趟他们来了,会开始认识中国、认识自己的根——那似乎已经消失在悠远的一尘故土!

虽然这一代的我们在自己的国家已经土生土长,可那一尘一滴的寻根情缘永远难以就此磨灭与消融在漫长的岁月之中…

Read Full Post »

我有一位朋友,他不会骑单车,也不会驾车。在都门求学的日子,他除了乘搭公共交通,便是步行。可贵的是他并不引以为苦,每天来回学院及解决三餐一大段路,他都是靠行脚完成。走着,走着也让他走出了一些哲理。有时候我要载他回宿舍,他都拒绝。他说:“步行可以给他很多体会,有时一些生活的困扰也可以在步行的过程中想通”。我相信这有些道理,步行促进血液循环,也能松驰神经,这对于一个人的思考必然会有一定的帮助,更何况走路的危险性也没那么高,还是可以容许我们做一些思考的。

现代人很少有步行的时间,除了上班下班及购物外,几乎鲜少有人会动念想要到公园,海边纯粹为了散步。就算有步行的时间也未必会享受过程的乐趣。步行对于健康的帮助已经是受到医学界肯定。许多国内的公园都设有鹅卵石走道,让人赤脚踩在上面走动帮助按摩脚底肌肉和刺激神经,长期下来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和增强体质。这事曾经一度是相当让人风靡的,后来就慢慢少有人提及了。

关于赤脚行走在国外一些幼儿园和中小学还被编入课程里头。在日本,这样的活动被称之为“赤足育”。特别是幼儿期的孩子,他们的成长大部分是依赖外在的刺激。赤足行走不仅是对孩子的健康有助益,而且可以增加大脑的灵活性,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反观现代父母,对孩子疼爱有加,又怕孩子受伤又怕肮脏,因此城市的孩子要有赤脚踩大地的经验还真不多。我姐姐的孩子在都市长大,有回带他到海边要他赤足在沙滩上走,他竟然害怕的嚎啕大哭。四岁大的孩子竟然没有赤足走路的勇气和好奇心,实在让我这个光着脚跑过胶林椰园的舅舅感到有些啼笑皆非。

至于用双脚行走的动物是否脑子就比较发达,倒是个相当有趣的问题。人类属于灵长类动物,而我们也知道同属灵长类动物的黑猩猩和大猩猩在智力上是比较高的,可是比起人类还差的甚远。但我们也必须知道人类是唯一可以直立行走的灵长类,猩猩的骨骼架构基本上还是和人类不同。猩猩虽然有站立的能力,但却无法单靠双脚行走。曾经有阅读过在非洲衣索匹亚发现了一种叫着“阿法南猿”的遗骸,并确认是生活于约三百万年前并可以直立行走的猿猴。因此有学者认为这可能是人类直接的祖先。我谈这么多,无非是想说人类在认祖的种种努力中,把直立行走的能力看得极重,虽然这和脑袋发达未必有关连,可是这顶天立地的骨气,倒是身为人所不能忽视的。

我们这一代人基本上还是幸福得多,出入有交通公具,双脚也有各种品牌的鞋子供选择。这虽然对我们的双脚是极尽呵护,可是忘却了祖先是靠双脚走过了多少崎岖、踩过多少荆棘、受过多少苦难,可腰还是挺着。到了现代,鞋子讲究品牌,出入也要豪华房车。没有经历过行脚的磨炼,忘记了坚忍;没有体会脚踩大地的贴近,忘记处事要回到本源,紧守初心。现代的孩子,有时候就是走几步路,也已经满腹牢骚,还嫌父母亲的车子太过老旧。穿起鞋子不只是要舒适,还讲名牌。我特别喜欢外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大意是说“我时常嫌自己的鞋子不美,一直到我见到一个没有双脚的人”。

对步行,我是相当坚持。清晨的健走,一直是一位友族老伯在激励我。每天,当我见到他拖着艰难的步伐走过家门,我就会跟自己说,“不要等到失去才来惋惜”。我相信这位老伯是因为中风,才造成他行走的艰难。但是越不走,就会越丧失步行的能力,健康就会越糟。只是多少人会在年轻时就醒悟到这点,而能够以运动来保持自己的体魄,能够在步行中体会还能走动的喜悦。

古人有云:“千哩之行,始于足下”。生活是一步一步走出去,人生的历练是在一步步的过程中累积,人类也是一步步的踩出自己的文明。不愿意踏出一小步的人,目标永远只能遥望,无法触及;对于不学走就想飞的人来说,就得面对着陆时跌到灰头土脸的下场。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壮在登陆月球时说过:“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在面对生活种种困难和挫折时,也应该抱有“走下去就有出口,走下去就有希望”的勇气。

(曾经刊登于中国报)

Read Full Post »

童言

~献给瑶瑶~

妈妈

在海的那一方是否有座漂亮的仙岛

哪儿不用上学

有美丽的鸟儿歌唱

还有漂亮的蝴蝶

在花丛间飞舞

采来花蜜让我尝尝

伴我一起歌谣

 

爸爸

你牵好我的手

我们就要踏浪而去

在云彩的那一端

你就可以陪我欢唱

追逐浪花

等待飞鱼跳跃海面

夕阳彩绘天幕的时光

Read Full Post »

遗憾也可以是美丽的……

看日本电影《入殓师》我哭了,读了《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我久久不能自己。这样一部感人的电影,一本感人的书让人们对生命肯定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自己也一直在寻找答案。

最近,身边的亲朋戚友不断传来有人往生的消息,有佛偈曰:看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看看轮到我。每每听到这些消息,我总会更觉知生命有时限。就如《最》书中,墨瑞老教授对他的学生说,知晓死期的小鸟,总会站在人们的肩膀,提醒生命已到尽头。

何以死亡常能触动人的心灵,我想或许是因为死亡代表生命中最大的遗憾,一种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生活中发生许许多多的事故,我们都认为会有弥补、重来的机会,因此不会过于在乎和介意。只是一旦到了生命的尽头,再知足的人也会不舍和难过,无怪乎佛陀将生老病死列为人生一大苦。记得母亲在父亲过世后的一段日子,总是会在清晨时独自坐在厨房哭泣,因为父亲每天清晨都总会和母亲在厨房准备早餐。父亲走后,这样的时光再也不会出现。

许多人一生庸碌,不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和感官上的刺激,实际上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渴望得到爱。由于社会价值用物质标榜成功,因此从物质的炫耀中,人们得到了肯定和关注。错误的暗示驱使更多人从身心以外寻找满足。其实在这样的游戏过程中,苦于奔命者比比皆是。大家都不甘示弱,不断挖空心思要在物欲横流中显示自己的优秀。对于心灵真正的感受,大家往往采取了漠视、逃避和掩盖的态度。

“入殓师”剧中的主角小林,由于职业是帮死者入殓而受到朋友歧视,似乎暗喻了人类漠视自己的身心世界。一直到朋友母亲去世后,见到小林庄敬的帮母亲清洗遗体,终于卸下虚荣心,诚实接受了至亲离去的哀痛。小林的太太也从世俗眼光的束缚中解放,体会了丈夫对于生命的尊重。每个生命的离去,对于还活着的人不免会有遗憾;而对于往生者亦然如此。

《最》的老教授,以豁达、坦率的态度接受死亡,但是难掩其对生命的不舍。如果生命再也见不到明天的日出,你会用什么心情走完今天?一位朋友知道自己父亲的生命只剩一个月的时间后,他陪伴父亲走过其一生中的点点滴滴,重新认识了原来自己的父亲是这样走过一生岁月。然而更多人是连老教授和朋友父亲这样的告别式,都无法来得及处理就走了。大家或许忘却了除了物质以外,生命的内涵还存有的价值,及还有可以记忆的美好点滴!

至亲离开的遗憾,是一辈子的印记。只是遗憾可以是一种美丽,这是“入殓师”和《最后》共同的主题。只要我们认真、深切、投入的活过,留下来的都是泪光中的微笑。这不是足于让人缅怀一辈子吗?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让生命如夏花般灿烂,让死亡如秋叶般静美。相信用爱和用心生活的人,不管喜极而泪还是悲极而泪,都会有相同的体会——用心活过,遗憾也美丽。

Read Full Post »

一直都不想登记面子书的户口,踏入2011,我承认这已经是一个无法抗拒的趋势。

我对面子书强大的社交功能感到恐惧!从报导中看到一名丈夫有外遇,结果和小老婆的合照被人放到面子书上,太太才戳破了先生在外另有家室;还有一名员工申请病假和公司的医疗保险,后来公司透过面子书揭发了该员工在疗养期间游山玩水,虽然事后辩说是医生建议他要放松心情,但是下场如何就不得而知。当然,我不是说自己在暗地里干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只是若一位素昧平生兼且多年不见的普通朋友,在街上偶遇都可以对你的活动了若指掌,却也让人觉得不是味道。

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生活的中心,也是自己人生舞台的主角,过去如此,现在也一样。在没有面子书的年代,我们对自己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可以加以区分。在家里是一个慈父,和家人的关系可以多一点温馨和感性;在公司或许就是一个很严格的上司,对同事更是黑白分明;而和朋友在一起,可能就想有一些轻狂和放任,释放自己平日的压力。现实生活中,这各式角色的出现都是分割开来的;可是面子书的出现,这些角色混淆了,角色间的布幕被揭开,在面子书的世界,每一个人都没有隐私。

只是世界改变的让你不得不跟上去,否则你将被这个世界遗弃。短短数十年时间,信纸稿纸越来越少人问津,贺卡也快要绝迹;公共电话变成一个陌生的名词,上图书馆找资料已经不那么实际。每一个人的生活都经历了范式转移,在不知不觉中改变。老教授常常埋怨现在的学生没有以前认真、父母亲投诉现在的孩子很难沟通,而躲在房间的孩子,不见得就能够让人放心。现实与虚拟、真实与虚幻,交织重迭的发生。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如是云,任何事物都会带来正反二面的影响力。当小侄儿在面子书上获知他的朋友遇到车祸的消息,学生也会在面子书上道明不能来上课的原因;鲜少聚首的亲戚在面子书上互通近况,朋友之间的关系也突然亲密许多。是的,一个全新的生活模式已经降临,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在两个世界确认身份:一个是真实的世界、一个在虚拟的空间。少了虚拟世界的身份,我们对真实世界的认识将不会完整;少了现实世界的体验,虚拟世界更显脆弱。所以在2011,我登记我的身份在面子书上。“色不异空,空不异色”,真确的认识现实与虚拟,才不会迷失生活的重心。

Read Full Po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