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eds:
文章
评论

Archive for 2022年5月

病想

地
       水
    火 
           风的平衡
或许多于天平的两端
而取决在无数个几率的考量
处身浩瀚宇宙间
感受着地球另一边
蝴蝶翅膀的挥动
呼应着世界秩序的重组
一切都随着晃动和微调
       在生死之间
       在舒适与难受之间
       在温差之间
       在一呼一吸之间
       在有味和无味之间
       在有情和无情之间
寻找另一个平衡的支点
撑起持续运作的信念
为下一次的失衡
架好心灵的装备
后注: 感谢确诊期间,所有亲戚朋友的祝福和关心,我基本已经康复,除了微咳和嗅味觉还很弱,已经没有大碍。能够病愈是一种幸福,因为不是每一次生病,都能够恢复到生病前的状态。病前病后,个人身心状态,以及看待身边的人事,都有着微妙的变化。生活仿佛有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或许我们有所觉察,也或许我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

图片取自Pixabay

Read Full Post »

无味

空气突然变得如此安静
生命的维度也被抹平
那熟悉的气息
原来很快可以被忘记
在同一个空间里
被过滤了某些理所当然的信息
生活突然变得陌生
吃着索然无味
嚼着平淡无奇
原来苦一些
       才有生活的回甘
就是臭一点
       也是生命的芳香

Read Full Post »

隔离三件

(一)血氧仪
这是我赖以生存的指数
只有靠你来转告
虽然是生死攸关的战友
它的存在与否却只有你明白

(二)血压器
不能因为戴上了新冠
你就显示亢奋的不能自已
还是要照顾好
我那颗脆弱的玻璃心

(三)测温仪
你要站稳立场
当地球都已经热的不行
不能持续让我升温
制造更多的温室效应

Read Full Post »

即使有明确的态度
也无法摆脱你痴情的纠缠
你一直在默默凝望
而我懂
        你的情长
多次与你擦肩而过
庆幸没有回应你的凝望
而最终
你还是悄然而至
让我猝不及防
你轻轻的一抹红线
粉碎了我所有的防范
你终究还是要来
无视我如此抗拒你的到访
你完成了征服
徒留我
        黯然神伤

Read Full Post »

2007年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散文丛书系列推介讲稿

前言

今年八月下旬,我接到诗人王涛的来电。王涛在电话中提到希望我能够担任一项活动的新书推介人。基于我和王涛之间的交情和关系,我们曾经一起在曼绒县文友会推动过不少的文学活动,因此我便不假思索的就答应了有关邀约。

一直到了十月初,甄供先生来找我的时候,我才想起了这样一件事。当时候看到甄供先生拿来的五本书,真的有点“如梦初醒”的感觉。才知道当初爽快答应的事情,原来不是一件“简单任务”。其实自己对马华文学创作的认识,只能算是一个门外汉;在文学创作的部分,一直都停留在初学的阶段。虽然自己在念初中的时候就和文学创作结缘,如今大学都已经毕业,可是在文学创作的部分还未升上高中,而且还有一点要中途辍学的现象。

无论如何,答应了王涛和甄供先生的事情一定要把它办好。可是在四十分钟要介绍、点评五本书,应该算是一项创举吧!不过,总之答应了,就要硬着头皮上阵。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多多包涵。

作者

这五本书的作者,对于熟悉马华文学作品的人来说,都不会感到陌生。他们都是知名的马华作家。其中两位,甄供先生和驼玲老师是我比较熟悉,也有接触过的。驼玲老师是我在曼绒县文友会活动的时候就已经认识的。老师是文友会的顾问。我记得当时文友会的会所是在一所店屋的三楼。每一次文友活动或聚会时,驼玲老师偶尔会来参与我们的活动。当时候正在念初中的我,很感动于老师对青少年文艺活动的关心。老师行动不便,还要登上这么高的楼层,给予我们在办活动时指导或是指点我们的作品。我曾经阅读过老师的短篇小说《可可园里的黄昏》和长篇小说《沙哑的红树林》。说起来,我在初中写马来文作文时还曾经借用过老师在《可可园里的黄昏》里一篇故事的概念,更获得老师的好评。而《沙哑的红树林》是一本历史长篇,到现在我想起这部小说所经历的时空,还让我感受到一股沉重。

甄供先生则是我到了董总工作,在参与“方修研讨会”的筹备时,才逐渐熟悉的。我对甄供先生的印象是他的文章和他的人是两回事。接触到他的人,没有办法想象他的文章是如此尖锐、一针见血、快意恩仇;读他的文章,则无法想象他的人是如此谦卑、平易近人、亲切真诚。我对他一直有一种歉意,因为到今天我还无法交出一篇稿给《爝火》。每一次遇见甄供先生,他总是会向我催稿。他个人在文学上的修养和坚持一直都是我所佩服的。

我对吴岸先生的认识,开始时是透过王涛。我很欣赏,也佩服王涛,特别喜欢读他的诗。我读过王涛的两本诗集,《渔人的晚餐》和《只有浪知道我们相爱最深》,而这两本诗集也都是吴岸为他提了序。吴岸是王涛佩服和欣赏的诗人,我也知道吴岸先生可以说是王涛在诗歌创作上的良师。后来,透过阅读甄供先生编撰的《说不尽的吴岸》,让我更接近和了解吴岸先生在国际诗坛的地位和相关学者对他的评论。说一句实话,我还没有阅读过吴岸先生的诗集,这是未来我一定要做的功课。

孟沙老师和伍良之先生是我没有接触过的,但却是久仰大名。如果我没有记错,在我中六那年,曼绒县青少年文友会举办了“悠悠文学之旅”文学营,当时候孟沙老师就主讲了其中一堂课。伍良之先生则是我在接触到了《爝火》文学季刊后,就很熟悉了这个名字。我对孟沙老师的第一个印象就是老师是个做学问很严肃的人,而伍社长则喜欢游山玩水,四海为家,因为我读到他的文章通常都是游记散文。这一次在阅读了他们的著作后,大致和我先前的印象并没有太大出入。

背景

这几本书的创作时间都是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如驼玲老师的《爱已深沉》创作的时间介于1980-2001,甄供先生的《笔歌墨舞》是写于1990-1995,吴岸先生的《葛园散草》是创作于1987-2003,孟沙老师的《文学情怀录》是从1985-2000年的作品中选取,及伍良之社长的《野鹤云飞》是1993-2004年的作品。每一本著作所收录的作品都跨越了相当长的时间。除了甄供先生的《笔歌墨舞》的作品创作时间是少于10年外,其它著作的文章都是从超过十年的作品中筛选出来。这除了是作者长期笔耕的见证,透过阅读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年份的创作背景和当时社会氛围。

内容提要

接下来,我想和大家谈谈这五本书的内容。这五本书的内容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和作者的生活、或工作、或活动是息息相关的。在阅读上比较容易理解作者的想法和所要呈现的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读者容易代入作者的创作时、空、人物、事件之中。

驼玲老师的《爱已深沉》,一共收录了36篇作品,分为三辑。第一辑“回忆断片”共有18篇文章,记载着作者曾经历过的事迹和生活。虽然我和驼玲老师的年龄相差一倍,但是从他的回忆片段中,却可以读到我童年时的情节,譬如其中有一篇文章题为“钓蟹”,也是我童年时常进行的活动之一。第二辑“风云沧桑”收录了“天定河”、“邦咯岛”、“甘文阁”三篇文章,是以记述历史的方式呈现。作者描写的虽然也是我成长的地方,但是内容所提到的一些事迹却是我第一次听闻。第三辑“谈文论艺”则是作者在一些场合或活动的演讲稿,或是帮其他作家写的序,也包括部分的读后感,共15篇。此辑中的最后一篇“我的出身与文学道路”是作者本身的生活和创作道路的回顾。读本书中的作品,我们是可以认识作者的经历、生活历练、乡土历史和创作道路。驼玲老师在本书第173页里头提到“《沙哑的红树林》里的主人翁林金枝年轻时的经历,其实便是我生活的轨迹”的一段话,更印证了我在阅读《沙哑的红树林》时的猜测。驼玲老师创作的小说或是散文,我都会在阅读的过程感受到一股历史的沉重感。正如这本书的书名《爱已深沉》,反映在作者的创作中便是一种深沉的爱。

甄供先生擅长写杂文,《笔歌墨舞》这本书里收录了他在90-95年之间所写的91篇杂文。作者在本书的“跋”里头就对本书收录的杂文做了一些归纳,作者提到这本书的杂文类型有针对国际时事如波斯湾战争、国际竞技场上的是非恩怨、风云人物等;国内的具体事列如道德、宗教、教育、历史、文学、艺术、风化等、和一些社会里头所发生的小事如鳄鱼的出现、恶狗咬人、老鼠为患等。甄供先生在“跋”里说道:“那时我的杂文创作写得很勤,速度也快。虽然职务忙碌,日常琐事也多,但我的创作情绪是激动、亢奋、迅疾的……”。读到这一段行文,我脑海就浮现甄供先生勤快的身影,在夜幕低垂时提笔,如歌似舞的完成一篇篇的杂文。针对社会的种种现象,或赞扬、或批评、或讽刺、或隐喻、或幽默等。虽然这些文章针对的社会现象已经是十几年前的事,但是现在读起来,却是毫不过时。其中有一篇文章“灭鼠有怀”,文中提的虽然是老鼠为患的灾害,可是如果把“老鼠”换成是“贪官污吏”,读起来又是别有一番滋味。我除了佩服作者批评社会现象的深厚功力外,也为我们的社会十年如一日的情况感到悲哀。

《葛园散草》是吴岸先生在古晋住家所写的一些散文。“葛园”是当时作者的新居,而作者的太太是个爱花的人,就在住家院子里种上一棵棵的九重葛。在烈日的暴晒下,九重葛不仅没有垂头丧气,反而开的更绚烂。在本书的第一篇文章中,作者便对九重葛作了一番深入的描写。从花的特性比喻人生,原来九重葛要花开满树是需要大刀阔斧的把枝叶修剪,大有“不受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的意境。

《葛园散草》收录了吴岸先生的23篇作品,以我对马华文学著作有限的认识,并不十分确定这是否是吴岸先生的第一本散文集。吴岸先生的诗,或是“拉让江畔的诗人”这一美誉已经是国际知名。许多老师和作家都会指导初涉创作的新人说诗要写的好,首先一定要把散文创作的技巧掌握。因此,吴岸先生散文写的好,已经不需要我在这里赘述。只是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想更了解诗人的生活、情感和他的创作生涯和心得,通过阅读本书倒是可以看到其中的精彩。我对诗人与已故国宝级文学家Usman Awang的情谊特别感动。这本书里收录了两篇作者探访在病中的Usman Awang的文章。我认为我们的文学创作需要多一些这类型的文章,这比任何高喊国民团结的口号来得更为实际。

孟沙老师的《文学情怀录》是一本汇集报告和评论成书的著作。本书内容共分四辑。第一辑“文学交流”收录了七篇报告,其中五篇都是有关“世华作家大会侧记”,一篇“关于世华微型小说小记”和一篇关于“第四届亚细安华文文艺营”纪实。第二辑“马华文学踪迹”共收录10篇文章,其中有报告也有评论。阅读这些报告让我对于马华文学的发展有更深一层的认识,我想有志于投入笔耕的文友们都需要有这样的了解。孟沙老师的其中一篇文章写道“中学生不知道方修”,这对于现代的中学生来说已经不是一件值得大惊小怪的事了,因为就算我们去问这些同学历任首相的名字,相信也有同学是不知道的。如果学生连社稷国家大事都不知道,我们能期待他们会对文学界的事情有所了解吗?学生认识面浅化窄化的问题,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应该要反思的现象。

第三辑“文学现象”收录了13篇议论文,这些文章讨论了马华文学现象、为奖金而写作的现象、马华文学何去何从等问题。其中关于马华文学流派之争,可以看出孟沙老师对此现象是非常愤慨的,在本书的多篇文章中都有评论到这个问题。我个人是非常认同老师在其中一篇“为有源头活水来”提到的观点,老师认为任何流派都有好与坏的作品,好的作品是作家人格和艺术修养的综合表现。至少我是有强烈的这种感觉,一位人格卑劣的作家,即使写出再好的文章,我也不觉得有阅读的必要性。第四辑中提到“作家.作品”,收录了12篇文章,是作者对其他作家的致敬、哀悼和评析。我相当喜欢这本书的文章,因为透过阅读此书,长进了我不少的知识,也让了我对马华文学界的一些看法得到印证。

伍良之社长的《野鹤云飞》是一本游记。根据作者的后记,这是他所著作的第二本游记,收录了从1993-2004年的旅游记录,共57篇包括附录的旅游诗。我稍微归纳了作者在这本书中带领了读者游览的国家,包括了美国、台湾、菲律宾、印尼、越南、日本、中国、马来西亚、卡达尔、梵蒂冈、意大利、南澳等十数个国家。遍布的地区更有拉斯维加、大峡谷、蒂哇娜、迪斯尼、芝加歌、纽约、尼加拉瀑布、华盛顿、花莲、阿里山、天祥、垦丁公园、马尼拉、巴厘岛、苏门答腊、东京、金三角、长江三峡、重庆、维尼斯、佛罗仑斯、罗马等地区。其中是以美国各地游记所占篇幅最多。

伍社长的游记,除了在地理上带领读者身临其境,同时对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等,加上其个人心得及观感,让我们也能领略到这些地方的特色和风采。若日后有机会到原地一游,相信对这本书中所描写的种种景象,就会有种旧地重游的熟悉。如果说游记可分为哲学家的旅游和文学家的旅游,伍良之社长这本书的描写手法便是两者兼具的。

总结

基于时间的关系,这五本书的内容实际上并无法一一举出与大家分享。而且作为一名门外汉和初学者,个人领会有限,在这里只希望能够抛砖引玉,书中的意境和讨论,还需要读者去细细品尝,并能够提出更好的观点和赏析。

总括我在阅读这五本书的心得,我觉得这几位马华前辈作家,有许多值得我这样的后辈学习和成长的地方。这些前辈们对生命的执着、生活的热爱、情感的细腻、观察的细微、联想力的丰富、人格的伟大都是让我折服的。这几位作家前辈的特色便是他们的创作都是建立在个人的生活历练上。读他们的作品,其实也在学习他们做人处世的观点和价值。 感谢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这样优秀的文学丛书,让我们这些后学者有机会接触这些作品。感谢甄供先生的错爱,直接鞭策我去阅读了许多马华文学作品,重燃了我对文学创作的冲动。谢谢!

Read Full Post »

你啃食着他人辛劳的成果
如此的心安理得
将一叶绿
摧残至孔洞缺失
却丝毫不见收手
还撒了一地的粪粒
犹感自豪
没有一丝羞愧的悔意

Read Full Post »

三千双鞋子

赤足的孩子
簇拥着刚被选上的首领
那鞋子如何被盗走的过去
经历岁月的冲刷
已经在记忆里被清洗的一干二净
三千双鞋子
还堆放在首领漆黑的库房里
残留
       贪婪的痕迹
       和腐败的气息

图片取自Pixabay

Read Full Post »